春意共研思 深耕语文田 ——长庆八中初中语文“生动课堂”研讨纪实
所属分类:校园快报 阅读次数:259 发布时间:2025-03-25
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三月的校园,玉兰初绽,柳色含烟。值此万物勃发之际,为了落实长庆八中“五六二”生动课堂要求,学校开展了初中语文“生动课堂”研讨活动。全体语文教师以文芝婷老师执教的《老山界》和樊力玮老师执教的《大雁归来》两节公开课为镜,照见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;以评课议课为舟,共渡思维碰撞的智慧长河。
图为研讨会议现场
以课为镜 照见匠心——教师自评
《老山界》——长征精神的青春解码
文芝婷老师进行课后自评。《老山界》一课的教学从“难”入手,引导学生思考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,并用“我们不怕难,因为我们是( )的红军,我是从( )看出来的”这样的句式来提炼红军的精神。接着进入本节课的核心任务:品语言,悟情感。从“伏笔与补笔”“浓笔与淡笔”“实笔与虚笔”三个环节展开,分析并感受作者前后照应的叙事方法;体会景物描写中“火把”“奇观”背后的含义,分析背后的红军精神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,抓住“矛盾之处”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。课堂不足表现在:首先本节课的设计内容过多,总想把自己的思考都给学生,课堂容量太大,没能用一个主线串起来,今后要学会给课堂“瘦身”。其次写景的处理是巧妙的,但对写法还是没有点透,学生调动了主观情感,但理性的方法没有掌握,只达到了“赏”的程度,没达到“用”的境界。最后板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以后要尽量保证板书精简,脉络清晰。
《大雁归来》——生态哲思的诗意叩问
樊力玮老师进行课后自评。《大雁归来》一课结合修订版教材将其调整至七年级作为参考,在给八年级执教本课时,适当淡化了说明文的文体特色,主要落在抒情性与思想性上。课堂先播放大雁迁徙的相关纪录片,从字词入手,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大雁的习性,再出示《辞海》中对大雁的解释,引出本文写作特点——拟人化的表达。抓住“我们”探讨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主题,课堂最后,向学生出示拓展阅读,拓宽了本课的广度,加深了相应主题的深度,以课本为支点,延伸学习。课堂不足体现在:第一,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,回答问题声音比较小,对于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还要多思考、想办法;第二,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,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割裂,过度不够自然,使得课堂不够流畅,今后在设计课堂过渡语上要多用心、下功夫。
群策群力 共话成长——评课议课
课后,教师们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度对话,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。
樊老师认为,文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,尤其是对写法的分析,不枯燥,不落俗,但是课堂容量有些大,可适当精简。
何文心老师赞扬文老师的课堂风格一如既往的干练,元气满满,学生训练有素,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,思维深入,课堂重点突出,可圈可点之处很多,但在景物描写环节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张。
韩惠慧老师认为樊老师的课堂非常有深度,语言春风化雨,学生思考深入,互动积极热烈,教学难度有分层,作业设计有特色。建议在检测环节学生选错后,纠正正确答案时可以点明错误选项的具体错误。
李阳老师认为,文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有序、有效、有情、有用,师生问答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,通过追问等形式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。同时,重视语言训练,重视阅读初感,给予学生最大的容错度,积极鼓励学生“敢说”进而“会说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问题设计要再优化,避免多而碎。樊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,教学过程分为“导入—检查预习—任务探究—主题深化”四个环节,符合认知规律。任务设计从阅读理解到情感分析再到主题探讨,由浅入深,逻辑性强。 建议樊老师结合学情灵活调整活动细节,确保课堂张弛有度、高效生成。
张秀丽老师认为,文老师的课堂有激情、有温度、有深度,也有思考有实践,整节课的提问及引导学生探讨,环环相扣,贴合教学重点,凸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思维的提升。建议在赏析写景时明确作者“以动写静”的烘托手法,同时统观本课的教学设计,可适当整合教学内容,力求重点突出而不冗繁。认为樊老师的课堂对比阅读是一大亮点,用《辞海》中对大雁的解释与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,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特点。建议将本文的抒情性与思想性融合起来,可以从“阅读提示”中作者的“爱鸟”情怀中的“爱”入手,引导学生在文中去找体现出作者“爱”的文字,并仔细揣摩写法与情味,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性与语言的抒情性。
“终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陇头云。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教育的春天不在远方,而在深耕细作的课堂之中,在彼此的交流学习之中。